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舟山群岛中的南海普陀山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2 10:24:59    

在舟山岛正东二海里左右的海面上,有一座秀丽的海岛,名叫普陀山,古书上又称普陀洛迦山。

“普陀洛迦”是一句梵语,意思是“美丽的小白花”。的确,舟山群岛的四百多个岛屿宛如朵朵莲花,散布在杭州湾外,浮现于碧海蓝天之中,而普陀山岛则是其中最为瑰丽的一朵。

普陀山岛面积不大,只有十二点五平方公里,也不很高,最高的佛顶山,海拔约三百米。可是风景之秀,可与山东“蓬莱仙境”媲美;佛教之盛,与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齐名,为全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普陀山成为佛教名山,有着漫长的历史。据出土文物考证,远在四千年以前,普陀山就有人居住了。

秦朝的安期生、汉朝的梅子真、晋朝的葛雅川,都曾跋山跨海,到普陀山来炼丹制药。相传他们当时炼丹取水的地方,就是现在的仙人井。

随后,各朝慕名前来的人更是源源不绝。唐朝宣宗年间,天竺僧人首次来普陀山岩洞中诵经。

随后又有日本僧人惠萼从山西五台山请到一尊铜制观音佛像,准备运往日本。据传船只途经普陀洋面时,遇到风暴,海面上波涛翻滚,浪花飞溅,以至船只无法行驶。

惠萼和尚等认为这是请去的观音不肯离开中国故土而布下的铁莲花,因而祈祷说:“使我国众生无缘见佛,当以所向建立精舍。”

后来风暴过去了,洋面恢复平静,惠萼和尚命船驶到普陀山岛东南角向海凸出的岸边停了下来。

当地有个姓张的渔民知其缘由后,立即把佛像清入家中,并与惠萼一起把自己的住房改为庵堂,取名为“不肯去观音院”。

从此以后,普陀山成为供奉观音的道场,遂为佛教寺院之到了宋代,佛教更为盛行。由宋神宗赐名在普陀山上兴建了“宝陀观音寺”,即现在普济寺的前身,并将“不青去观备移到丁这里。

宋高宗绍兴元年,又将山上渔民百余户迁出,并把山上原有佛教各宗统一归于中国佛教的禅宗。以后各代都对普陀山拨款建寺,使它成为我国的佛教圣地。

但是到了明末清初,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普陀山,骚扰劫掠,几度兵火,致使胜迹颓败。因此,现在人们在这里看到的寺院,多为清代康熙年间所重建,具有清代建筑的特点。

普陀山的一草一木,一洞一石,都染上了佛教的色彩山上山下,山前山后,到处都建有佛教寺院。

有人说:“普陀山有室皆寺,有人皆僧。”虽属夸张之句,但也确实反映了普陀山过去的一个特点。如今山上尚存寺院二十余处,其中最著名的为普济寺、法雨寺和慧济寺三大禅寺。

普济寺,又称前寺,是全山开创最早、规模最大的古刹,建筑总面积为一万多平方米。全寺有九座金碧辉煌的殿宇,十二座飞檐流角的楼阁和十六座雕栋画梁的堂屋,寺前还有莲花池等,环境特别优美恬静。

据说一九一六年孙中山视察象山,舟山军港时,曾食宿于普济寺,并写下了一篇《游普陀志奇》。

从普济寺沿大道北上可到法雨寺,俗称后寺。寺内有著名的九龙殿,据说从南京明放宫拆迁而来。

殿内宏制巧构,顶端成拱圆形,正中悬挂着一个大珠球,四周悬着九根坚椽,每椽雕着昂首腾跃的蟠龙,九龙飞舞,争抢珠球,栩相如生,巧夺天工,观者无不称绝。

由法雨寺拾阶而上,可直达故济寺,因其位于全岛最的佛顶山上,又称“佛顶山寺”。寺东建有天灯塔,登塔一望,极目千里。

慧济寺周围林木长青,寺西有一株名叫“鹅耳枥”的树,树叶深绿,状如鹅毛,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最奇特的是它的树干从出土后就不断“分裂”,由一变二,由二变四,郭沫若同志生前曾风趣地用“一分为二”这个哲学名词来称呼它。这是一种世界上罕见的佳木。

普陀山的自然风景也很美,奇妙多姿的山峦和变化莫测的大海构成了普陀山种种美妙神话的天然背景。

山上岩石形状千奇百怪,有的酷似动物,或驰或步,或仰或卧,十分有趣。著名的“二龟听法石”,由花岗岩风化所成。

两石酷如龟状,一蹲伏岩顶,回首观望;一昂首延颈,缘石而上。由于两龟形态生动,民间便创造了当年东海、西海的两龟丞相,听了观音说法不肯回海,后经观音点化而成的神话故事。

二龟听法石南有盘陀石,两石相累如盘,传说为观音说法之处。因其雄伟奇特,放有“天下第一石”之称。

普陀山岛还有许多将蚀穴,自前可以游览的有潮音洞、梵普洞,朝阳洞等十余处。古往今来,前来普陀山游览的人,络保于道,四时不绝,许多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各国人民和华侨,有不少是普陀山的传统游客。

现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普陀山的修复工作正在选行,这染东海上的莲花,将愈开愈艳。它将成为既保特历史名山特色,又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游览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