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对于这段话的解释,目前学术界存在争议。但是“石敢当”这三个字的含义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灵石敢于抵挡一切”,“石敢当”就是“灵石敢于抵挡一切”的缩写。
石敢当最初的功能主要是镇宅。据西汉《淮南子》记载:“丸石于宅四隅,则鬼能无秧也。”由此可知,至少汉代人们就开始把灵石埋在住宅四角,用来镇鬼挡妖。
泰山学者认为:石敢当习俗的形成与西汉以来的“泰山治鬼”有关。与历代帝王在泰山的封禅活动相比,石敢当习俗属于民间信仰。从汉代开始,在泰山地区,人们就用自然石雕刻“石敢当”立于墙根、桥头、要冲,以求镇妖杀鬼,保佑平安。
从上古到汉代,是石敢当习俗的早期阶段。之后,随着时代发展,石敢当习俗开始出现变化。
根据宋代王象之的《舆地碑目》记载:宋代在福建莆田县曾经出土了一块唐朝大历五年的石碑,碑文有“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之语。这一唐朝大历五年的石碑碑文是至今记载石敢当的最早实物资料。从碑文中我们得知:石敢当的本领越来越大,不但镇鬼挡妖,厌灾殃,给官吏、百姓带来幸福、安康,还能够给社会的教化产生影响。而且显示,石敢当镇宅风俗已经扩及官衙宅地。
可以这么说,石敢当的功能一直处在演变之中。后来的石敢当不但可以镇宅厌秧,而且还可以祛病、防偷,甚至可以制止饥荒发生,保佑宅主升官发财、平息家庭纠纷等本领。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石敢当习俗出现了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人们开始把石敢当人格化。人格化的石敢当出现了两个版本,一个是将军型石敢当——手握把剑,威风凛凛,令人望而生畏;一个是大夫型石敢当——明清目秀,医术高超,经常上山采药的樵夫模样。
到了宋金时期,石敢当习俗出现了重大变化,人们开始有意识的在石敢当前面加上泰山二字,石敢当演变成“泰山石敢当”。
那么,出现在西汉的石敢当信仰为什么会在宋金时期和泰山发生结合呢?
泰山学者周郢认为:宋代是泰山信仰的一个广泛传播时期,由于北宋帝君对泰山的极度推崇,并使泰山信仰迅速由中原向北方、南方传播,祭祀泰山的东岳庙也在这个事情在全国各大州县相继建立,促使泰山信仰在全国有一个空前的普及。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流传千年的石敢当信仰和当时盛行的泰山信仰发生联系,产生结合,于是出现“泰山石敢当”这一全新的民俗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