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解: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那么丑的概念就形成了;都知道什么是善,那不善的观念就有了。所以,万事万物的存在和消亡都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通过对比存在,长短通过比较,对照才显示出来,高和低通过对比得以区分,音和声相互对立才显和谐动听,前后因为相互对立而相互依随。因此具有极高德行的圣人对待事物,往往顺应其自然规律,行教化时不发号施令,不恣意妄为。万事万物生长变化,顺其自然不干扰。生养万事万物而不将其据为己有,推动发展而不自恃有功劳,成就功业而不居功。但正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业才不会失去。

心得:
这章主要说万事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关系,和圣人为人处事的原则。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美,什么是善,那丑和恶就显现出来了,这世间万事万物的“有”和“无”是相互依存和转化的,难易,长短,高低,音声,前后通过比较,对照才显出彼此。它们之间相互依存,也可以相互的转换,如果没有丑,也就无所谓美,没有长何知短,没有高怎知低,没有前哪有后,,,,而且他们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老子认为,这都是事物发展规律,所谓大道运行结果。
(这里说一下,“音”和“声”是两个概念,在古代,“音”是指悦耳动听的乐音,“声”指普通,不那么悦耳的声音。现在来讲,“声”产生于发音器官启动之始,“音”产生发音器官闭合之时,所谓余音~)
所以顺从自然规律,圣人“无为”“不言”“不辞”“不有”“不恃”“弗居”,这些行为准则符合老子的“道”的思想主张。其中,“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强作妄为。不指手画脚,强加干涉,不据为己有,不自恃功劳,不居功,他们超越人性中的自私和狭隘,合乎大“道”,所以他们才能成为圣人,凡人终归还是凡人。不要觉得活成圣人累,圣人理解“道”,顺应“道”,内心安逸,无所谓成败荣辱得失,外界的一切动摇不了内心,没有烦恼,自在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