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人文始祖伏羲贡献(人文初祖 伏羲的杰出贡献)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8 09:22:08    

在人类的原始洪荒时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都在艰难地生存着。他们住的是洞穴,吃的是采集的野果和猎来的野兽。采集不到食物就要挨饿,甚至饿死。他们穿的是兽皮、树叶,经常遭到大自然风雪雷电及毒蛇猛兽的侵袭。聪明勇武的伏羲,为了种族的生存和发展,率部落先民同大自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他从蜘蛛结网中得到启发,发明了网,降服鸟兽,教民渔猎畜牧;他定姓氏,制嫁娶,创建婚姻制度,摆脱了愚昧的群婚状态,教人循规蹈矩,提高人口质量;他以龙纪官,分理海内;他上观天象,下察地理,中观万物,始画八卦,开启了人类的智慧,因而被后人尊为“人文始祖”、“斯文鼻祖”。

《伏羲功绩图》

一、伏羲的历史定位

1.伏羲集中华始祖和文化英雄为一体

在许多汉代画像中,伏羲、女娲手持曲尺圆规,矩(曲尺)和规是测量和计算的工具,规者,用以画圆;矩者,用以画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引申为教人遵守法度,显示了他们在文化礼仪方面的贡献。由此,将规和矩执于伏羲、女娲之手的用意十分明显:表明他们具有文化英雄的身份,是创造万物的始祖,规天矩地的文化英雄。同时,曲尺圆规又是祖先神、创世神的标志。在原始人关于祖先的信仰中,祖先既是氏族的首领,又是氏族的巫师。作为首领,他是氏族的能人;作为巫师,他是氏族的神人。所以在祖先神人身上,会同时体现出文化英雄和创世神两种品格。

《白虎通》卷一说:“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后。卧之法法,起之吁吁,饥即求食,饱即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苇。于是伏牺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这一段文字概括了伏羲的文化功绩。《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有太昊和少昊执规和矩而治春秋的话,说明规矩对于人类世界的确有重大作用。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伏羲在神话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对人类秩序的形成起了决定的作用。

正因此,在我们民族中,一提经天纬地,教以人伦,便云“三皇五帝”,而伏羲位列三皇之首。在《列子•黄帝篇》中:“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庄子•缮性》篇记“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吕氏春秋•孝行》篇记•夫孝,三皇(高诱注:三皇,伏羲、神农、女娲也。)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从这些古籍记载,说明先秦时代伏羲女娲的始祖地位已经确立。

伏羲女娲画像石(汉代)

在汉代的画像石刻中,伏羲女娲为人首蛇(龙)身,表明他们是龙图腾的缔造者。同时,他们又是两尾相交的,这是人类繁衍的表示,隐喻着他们是人类的生育者,是人类的始祖。在形体上,对偶形人首蛇身成为伏羲女娲作为始祖所独具的特征。在考古材料中出现的人首蛇身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甘肃武西出土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上所绘的人首蛇身形象已具雏形。后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演变,到汉代,这种形式被固定下来,才出现了中国神话史上一系列具有人首蛇身的神人,如黄帝、炎帝、句芒、共工、颛项、祝融等远古文化英雄都继承了伏羲的龙图腾。尤其是伏羲女娲的对偶形象的确立,就排除其他神话人物具有这一形体特征的可能性,从而使他们占据了形象崇拜的最高位置,稳定了他们的始祖地位。同时也把作为创世神和文化英雄的伏羲女娲,以及作为人类始祖的伏羲女娲联系在一起了。

2.伏羲代表了华夏文明的肇始时代

清代历史学家在综合历代史籍资料的基础上,将中国上古史分为四个阶段,黄帝之前为神话时代,含盘古、天皇、地皇、人皇、有巢、燧人、伏羲、女娲、神农等人物;夏禹之前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为传说时代;而周代前的夏、商(殷)时期为半信史时代;周以后才有文字记载的史籍出现,始进入信史时代。如果信史从殷周王朝算起,从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至今仅2800年;如果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算起,至今也不过4000年。而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形成和发展远非这4000年。这以前没有文字的历史,包括着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记载有关“三皇五帝”的书如《尚书》、《庄子》等,都曾记载过许多远古人类英雄,如伏羲、神农、女娲、黄帝等。这些古帝之所以能世代相传,并被人载入史册,受到人们长久的纪念,是因为他们对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比如伏羲,这个以龙为图腾的部族首领,成为以后中华龙文化的渊源。这个龙文化群体,包括长龙氏、居龙氏、降龙氏、潜龙氏、上龙氏、水龙氏、青龙氏、白龙氏、飞龙氏等。

伏羲的故事发生在史前传说时代,主要是靠口碑和经文字记载下来,这些靠历代人们口传心授的历史史迹,有不可否认的可靠性。然而,由于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及认识上的差别,出于对祖先的崇敬,在流传过程中的祖先历史,如伏羲等人的故事,往往被神化了。在历代史书和民间传说中,人们总是把伏羲看作仅是个人的名号。从《易经•系辞》、《三皇本纪》等著作把伏羲作为人王显而易见。然而,从母系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那时个人并无自己的名号,个人只有与氏族内其他成员共同的名称——氏族名称。而氏族名称的由来是多方面的,或来源于氏族的发明创造,如“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或源于氏族的生物图腾,如黄帝少典之族有验熊氏、尧族有氏等;有的则来源于氏族所居之地名,如神农在烈山而称“烈山氏”,尧居于陶唐之地而称“陶唐氏”等。关于氏族名称与个人名称之间的关系和演变,著名史学家吕振羽有过精辟论述:

“……所谓伏羲氏、金天氏、神农氏、有熊氏等等,在最初不仅是其氏族的名称,而且是其每个成员的名称。但是后人关于古代部落、氏族的一些传说或关于某一氏族某个成员的一些传说,反映到他们的阶级社会的意识中,不制造出一个特定的人出来做代表,在他们是难于说明和传述的,甚而在他们为阶级社会的一定阶级的代言人的立场上说来,也不能不需要去创造出那些异于常人的帝、皇、昊出来。”

《易经》书影

由此看来,“伏羲”之名最初是氏族及其内部成员共同拥有的称号,只是后来才逐渐演化为氏族酋长个人的名称,它具有氏族名称和氏族酋长个人名称双层所指。因此,对伏羲神话传说中众多的发明创造我们应有正确的理解,这些功绩不仅仅属于伏羲个人,还应该归属于伏羲称号所代指的氏族,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伏羲神话中所包蕴的历史文化内涵。

从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以畋以渔”,“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的记载看,他当处于渔猎时期,但他代表的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渔猎时期。从史前历史分期,大致处于前仰韶文化时期,即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变时期。我国考古证明,“母系”让位于“父系”的时间,大约在距今7000年~6000年间。从对祖先神的崇拜来看,伏羲作为“继天而王”的“上上圣人”,第一个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男人,确立对他的崇拜,也应该发生在由崇拜女祖先神到男祖先神的转折时期,即母系氏族中晚期到父系氏族早期。由此可以断定,伏羲时代当在距今7000年左右。

二、伏羲的文化功绩

太昊伏羲氏,功盖百王,德配天地,他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反映了人类由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野蛮状态逐步走向文明的进步历程,因之被后世誉为“人文初祖”。

《伏羲功绩图•结网罟》

1.结网罟,养牺牲,发展渔猎畜牧

伏羲的时代,是远古由自然采集生活向渔猎畜牧生活过渡的时代。晋葛洪《抱朴子•对俗篇》中说“太昊师蜘蛛而结网”。即伏羲从蜘蛛结网得到启发进而发明渔猎工具,首创了“作结绳而为网罟,以畋以渔”的渔猎生活,无疑是一个重大和长足的进步。网罟的发明,提高了渔猎效能,但仅靠网罟捕鱼、猎狩,尚无法摆脱大自然的丰歉之虞。为解决这一问题,太昊伏羲氏开始从事养牺牲的尝试,即《尸子•君治》说:“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礼记•月令》说:伏羲“执伏牺牲”。《路史•后记》载:伏羲“豢养牺牲,伏牛乘马”;《史记评要》:“养六畜,以充庖厨。”他们获取动物食物的能力提高后,不仅能满足当时吃的需要,而且能够“养牺牲以充庖厨”,即将一部分剩余的猎获动物存养起来;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进而学会了驯养繁殖野生动物,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动物用来烧烤加工作为食物,并促使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原始畜牧业的兴起。因而,伏羲又被人称作“庖(包、炮)牺氏”,被后世的渔猎行业作为“祖师爷”来祭祀。

《伏羲功绩图•养牺牲》

2.定姓氏,制嫁娶,革群婚之弊

《帝王世纪》:“庖牺氏,风姓也……女娲氏,亦风姓也”。《竹书纪年》: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为风姓”。《史纲评要》:“上古男女无别,帝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的,以正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由此可知,伏羲、女娲皆为风姓。据载,在黄帝时代尚有风姓的大臣,至春秋时,任、宿、须句、颛臾四国皆为风姓。《说文》:“姓者女生也。正姓氏以别血缘。”

在此基础上,伏羲氏始制定嫁娶之礼。人类社会早期,原始人对姓别、姓氏及生育知识都懵懂无知。起初,他们像动物一样,男女的性行为是群婚乱配,无婚姻可言。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即二三十万年前,他们才知道按辈份发生性关系。同辈的互为夫妻,所有的兄弟姊妹都可以作为性伙伴。这一阶段,按照摩尔根和马克思的说法,叫做“血缘家族”。大约到两三万年前,人类的婚姻形态又由"“血缘家族”发展到族外婚。按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这一婚姻形态是逐渐实行的,“大概从先排除同胞的(即母方的)兄妹和姊妹之间的结婚”。但这种婚姻仍是群婚的性质,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到新石器时代,即伏羲所处的时代,人们渐知群婚之害,伏羲改革旧的习俗,定姓氏,别血缘,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以对偶婚取代了族外婚。

《世本·作篇》:“伏羲制以俪皮嫁娶之礼。”谯周《古史考》谓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仪礼•士昏礼》的“纳征礼”仍有“纳俪皮”一项。何谓俪皮?一说是指一张鹿皮用刀划为两半,男女各执一半为婚姻信物。在古时的游猎氏族,夏天披树叶、裸体,冬季以兽皮御寒。对人类而言,鹿是友善的“吉祥兽类”,以成对的鹿皮为聘礼,取吉祥之意,符合游猎氏族的习俗,易于为民众接受。

《伏羲功绩图•制嫁娶》

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是人类婚姻制度一大变革。它对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对维护一夫一妻家庭制度,对发展生产、繁衍人类都极为重要。启良先生在《中国文明史》中说:“由群婚发展到对偶婚,不仅是婚姻形式的变革,更主要的是原始人社会生活和观念的变革。过去,群婚制的性行为可以在众目睽睽下进行,没有回避的必要,而对偶婚由于一夫一妻制的相对稳定性,性行为必须有所回避。而这就是文明的起点,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明的曙光。正如维科在《新科学》中所说的:男人一旦把女人拉出山洞,即标志着文明的诞生。”“山洞”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原始人为了安全起见,一个群体必须住在同一个山洞里,而对于对偶婚则显得不便。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原始人走出洞穴,开始建造房屋,有了建筑业,形成了村落,然后有了城市和国家,产生了私有制,促成了奴隶制的诞生;对偶婚的排他性特点,使人类有了羞耻感,有了爱情,并由此发明了艺术,同时也使人类的斗争更加频繁。

双耳旋涡纹彩陶壶(现藏瑞典远东博物馆)

3.始画八卦,奠定人类文化之根

从古到今,提起八卦,人们就会想起伏羲。因为伏羲与八卦是密不可分的。对伏羲作卦,一些有代表性的经典史书都有记载。如被尊为"群经之首"的《易•系辞下传》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在被称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中,司马迁两次说到伏羲画卦:“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越王勾践仿文王八卦以破敌国,霸天下。由是言之,卜筮有何负哉!”就连被称为第一代“疑古大师”的王充(东汉)在《论衡•作对篇》中也说:“《易》言伏羲作八卦。前未有八卦,伏羲造之,故曰作也。”这说明伏羲作八卦是肯定无疑的了。

最近几十年来,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了不少物证。1987年,安徽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一长方形玉版,玉版刻有两个重圈纹,中央小圆内有八角星图案,表示太极所在;小圆和大圆之间分成八份,每份以一“圭”形物表示,即八卦图形;大圆之外与四角之间,又各置一“圭”形物,即八卦中的四象。就是说玉版图中的四面八方,正与四象八卦的概念相合。在黄河中游中原开封一带,出土了6500年前的伏羲建国时代的“刻画文字”,其中有些文字符号,就是早期的三画卦、四画卦、五画卦、六画卦,尚有太极图和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图里的 S 形正反抛物线。这说明伏羲不仅始画八卦,且早在6000年前,八卦的文明种子已经撒遍了中华大地。在伏羲故乡甘肃天水附近的永靖,出土了6000年前的双龙古太极图,用毛笔中锋画在双耳彩陶壶上。该壶现存在瑞典远东博物馆。在陕西岐山下周文王的太庙(祖庙)地下石室等处,大批出土了4000多年前虞、夏之间的甲骨文卦画,这些卦画有的是三个数字重叠而成,也有的是四、五个数字重叠而成,但大多是由六个数字重叠而成六画卦,可能这就是《史记》所称“象山数生”的依据。大抵在周代以前,各朝代和地区的文字和图画,都不一样,因此有的《易经》是使用“刻画文字”式的符号,有的《易经》是使用“殷墟甲骨文”式的数字符号,有的《易经》是使用阴阳二元符号。

《伏羲功绩图•画八卦》

从人类文明之发展过程看,八卦的符号,必起源于结绳记事的时代。《易•系辞下传》还说:“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段文字所说的便是传说时代的中国文明简史。它强调的是伏羲画八卦之前,人类处于怎样的原始和蒙昧状态。可见,《周易》虽然形成于周代(即由八卦为六十四卦,以及卦辞和爻辞的写作),但其基本内涵即八卦形成于传说中的伏羲时代是完全可能的。因之,我们今天谈《周易》,特别是探究其内在精神,必须从传说中的伏羲说起。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意思是说,我们现在见到的《周易》,相传为文王所作。依据文献的记载,《周易》是从《归藏》、《连山》发展而来。《周礼•春官•太卜》里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各家注疏较为一致的意见认为《连山》是夏朝的《易》,《归藏》是殷商的《易》,《周易》是周朝的易。至于《连山》、《归藏》又是由哪里发展而成,古有《三坟》之说。《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楚国的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孔安国在《尚书•序》里说:“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郑玄在《周礼•外史》注里说:“三皇五帝之书”即“《三坟》《五典》”。我们现在能见到的《三坟》,分三部分:一是天皇伏羲氏的《山坟》,二是人皇神农氏的《气坟》,三是地皇轩辕氏(即黄帝)的《形坟》。伏羲氏的《山坟》后来被夏人继承发展成为《连山》,神农氏的《气坟》被商人继承发展成为《归藏》,轩辕氏的《形坟》被周人继承发展成为《周易》。尽管它们的体系并不完全相同,但六十四卦的大体框架还是一致的,说明《三坟》的源头是伏羲氏的《山坟》。总之,“易”的源头是伏羲的先天八卦。

凌家滩玉器

刻有原始八卦图的长方形玉片和腹部刻有圆圈纹和八角星纹的玉鹰,蕴含着原始八卦、太阳崇拜、原始天文、宗教活动等丰富信息。

八卦的核心是阴阳的变化。它由阴爻(--)和阳爻(—)两种线纹的不同搭配,组合成具有一定含义的八种符号。其演变规律就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后经历代古圣先贤、学者的继承、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易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以至于后来,竟涵摄了中华文化的源和流,不但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起源,而且成为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体科学的活水源头,成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之根。

4.作书契,中国汉文字的肇端

《白虎通义》云:伏羲氏“始作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结绳记事是在文字发明之前,用以辅助记忆的。郑玄《周易注》说:“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也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说明“结绳”在渔猎社会已是相当普遍的事。

伏羲利用结绳发明了渔网,又在结绳记事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些数目字和表示人名、地名、猎获物名称、地理名称、气象名称的图记符号来,如八卦表示天、地、风、雷、水、火、山、泽、这是文字的初始阶段。伏羲“命朱襄为飞龙氏,造六书,使天下义理必归文字,天下文字必归六书”故《易•系辞》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后世圣人指的就是伏羲。只是随着文字的发展,八卦失去了记事的符号,才愈来愈神秘化了。

《伏羲功绩图•作书契》

5.作甲历,定四时,肇始古代历法

《通历》记载:“太昊始有甲历。”《春秋内事》载:“伏羲氏建分八节以应天气。”《古微书》卷213引董巴语:“昔伏羲始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节气。”说明伏羲是我国古代以甲子记岁的肇始者,后经黄帝、容成等不断修订、充实才逐步完善起来的。

在远古时代,人们只知道草木的一生一杀,所以多少年就叫多少易草木。传说中昊英氏向伏羲进甲历,得到伏羲认可,修订以后,才予以推广。关于这件事,古三坟书之一的《山坟•天皇伏羲氏策辞》中还记载着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

皇曰:“咨予上相共工,我惟老极无为,子惟扶我正道,咨告于民,俾知甲历岁时自兹始,无或不记,子勿怠!”共工曰:“工居君臣之位,无有劳,君其念哉!”

皇曰:“下相皇桓,我惟老极无为,子惟扶我正道,抚爱下民,同力咨告于民,俾知甲历日月岁时自兹始,无或不记,子其勿怠!”桓曰:“居君臣之位,无有劳,君其念哉!”

这个传说是说,年迈的伏羲对推行甲历这件事非常重视,一再叮嘱共工和皇桓这两位臣相,一定要把宣传、推广甲历的事办好。据说,古三坟书是宋人毛渐得从四川青城山石隙中得到,宋人叶梦得、晁公武、陈振孙,元人马端临,明人胡应麟等都断定它是后人伪作,不足信。虽然作为确凿的信史不足信,但作为民间传说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它起码反映了古人对这一重要事件的看法。

《管子•轻重戊》也记载:“虙戏作造六甲,以通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纲鉴易知录》说:“太昊伏羲氏命昊英作甲历,定四时”,“起于甲寅,支干相配为十二辰,六甲而天道周矣。岁以是纪而年不乱,月以是纪而时不易,昼夜以是纪而人知度,东西南北以是纪而方不惑。”伏羲按天道自然规律创造的甲历,不仅大大推动了原始畜牧业的发展,而且为后世功法的完善和修改奠定了基础。

《伏羲功绩图•定四时》

6.发明琴瑟,创作歌曲,始创中国乐舞

《世本》说:“伏羲作瑟,女娲作笙簧,伏羲乐曰扶来。”“伏羲造瑟五十弦。”《史记》:“伏羲作三十五弦之瑟。”《礼记•曲礼》:伏羲“作琴瑟以为乐”。《古今事物考》卷五《乐器》引《通礼义纂》曰:“伏羲作箫,十六管。”《拾遗记•春皇庖牺》:“庖羲氏……丝桑为瑟,灼土为埙,礼乐于是兴矣。”《通鉴前编•音释》说得更加详尽:“伏羲氏削桐为琴,面圆法天,底平象地,龙池八寸通八风,凤池四寸象四时,五弦象五行,长七尺二寸。”《古今事物考》云:“太昊有网罟之歌,则诗之始也。”《周礼•大司乐》疏谓:“伏羲之乐曰立基。”《隋书•乐记》曰:“伏羲有网罟之歌。”以上这些记载,均认为伏羲是琴、瑟、埙、箫等乐器的发明者,是“网罟歌”、“立基歌”、“扶徕歌”的作者。

在淮阳,泥泥狗“埙”这种“活文物”至今保留着。伏羲的都城宛丘附近的一个村子——丁楼村,即专做这种小土埙。这种小土坝有二孔、三孔、五孔、七孔等几种。从音孔、外形上看,简直和出土的古陶埙一样,两个孔的可以吹奏出淮阳三声民歌,七个孔的可以吹出1、2、3、4、5、6、7七声音阶。淮阳音乐家凌丁甲在《论伏羲八卦与淮阳泥泥狗埙乐器》中说:“有伏羲八卦的时候,就有了淮阳埙,中国音乐的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与伏羲八卦同时产生。”

《伏羲功绩图•创礼乐》

7.尝百草,制九针,巫医之祖

《帝王世纪》云“伏牺画卦,所理六气、六俯、五藏、五行、明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乃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天枉焉。”这段话是赞扬八卦的创立对后世医药学发展作用重大,同神农尝百草之说并不矛盾。《陈州府志》记有:“治针砭以拯夭折。”元代,朝廷下诏命天下州郡尊伏羲以药王之首祭之。直至清太医院,仍将伏羲、神农、黄帝尊为药皇祭祀。故南阳医圣祠中的历代一百名医石刻,把太昊伏羲氏列在首位。古之医(毉)字,下从巫,表明古代的医术源于巫术,“巫职有五:祝史、预卜、医、占梦、舞零”,医为巫职之一。因伏羲画八卦、兴卜筮,被奉为“巫医之祖”。

《伏羲出世》

8.以龙纪官,立九部,分理海内

《易纬》、《孝经纬》《淮南子》、《拾遗记》、《史纲评要》、《三皇本记》、《纲鉴易知录》等典籍均载太昊伏羲氏因有“龙瑞”,“以龙纪官”。《左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氏鸟命官,何故也?’郑子曰:‘我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而马名。’”《竹书纪年•太昊庖牺氏》:“太昊伏羲氏,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命官。”立五官,“以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是谓龙师而龙名。”“伏羲始定四海之广,作八卦,分九州。”《易纬•坤灵图》云:“伏牺立九部而民治理。”(《绎史》卷三)《孝经纬•援神契》亦云:“伏羲氏画地之治,凡天下山五千三百七十,居地五十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古纬书》引)

上溯数千年,自太昊伏羲氏乃至炎帝以降,历代帝王无不以龙自喻,以取得正统地位。龙师太昊伏羲氏,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始祖。

《伏羲功绩图•以龙纪官》

9.建屋庐,始定居

古代先民,穴居野处,栖无定所,常有自然灾害之虞。《纲鉴易知录》:太昊伏羲氏命“大庭为居龙氏,治屋庐”。《拾遗记》:“庖牺……去巢穴之居。”自此,先民便定居下来。大汶口文化考古资料表明,那时的人们已会建“半地穴”式房屋。宛丘平粮台古城遗址就是建在几十米高的土丘上。考古表明,目前这个尚有2~3米高的土丘上,有多种文化层相叠压。平粮台古城址就叠压在大汶口文化层上。屋庐的建造,为原始农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伏羲功绩图•建屋庐》

10.造干戈,饰武功

《拾遗记》:“伏羲造干戈以饰武,此干戈之始也。”《太白阴经》:“木兵如于伏羲。”伏羲所处的时代,人少,兽多,人们被凶禽猛兽吞噬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部落与部落之间也常常发生争斗。由于斗争的需要,太昊伏羲氏首创兵器与武术。尽管后世刀枪剑戟等兵器种类日繁,皆发端于太昊伏羲氏之“木兵”。尽管后世武术门派林立,究其套路基本理论,无不源于太昊伏羲氏的阴阳原理,有些直接以“八卦”定名,如八卦拳、八卦掌、太极拳、八极拳、八段锦等,尤其是“陈州八卦拳”更是盛传不衰。

《伏羲功绩图•造干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