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肸是什么意思(古人喝酒有讲究一汉代错银青铜耳杯考略)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0 09:21:29    


汉代错银耳杯(实物拍摄)

应邀去一位老同志家,鉴赏他收藏的一只青铜器皿,让我断何物何年代。

据了解,此青铜器出自江苏沛县一古墓,打开盖子,里面还有残余的干燥泥土。整体呈椭圆形,高15.5cm,底为圈足,纵径28cm,横径18cm。通身薄青铜,刻蔓枝花纹,花叶错银。做工精良,包浆自然,应是到年代之物,界内俗称"开门”。

我国青铜器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特别是夏商周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但是到了战国和秦汉,随着传统礼制的瓦解,铁制品、陶瓷器的广泛使用,青铜器开始衰落,除了铜镜外,不再有什么发展。

而青铜器错金银的工艺,却在汉代流行起来,为衰落的青铜器抹上了最后一道艳丽的色彩。

李白醉酒图(引自网络)

所谓错金银,“金银”两字好理解,就是指金、银两种材料。而“错”字,则有两种意思。《广雅》中记载,“错,磨也”,“错”有打磨的意思,是用一种名为厝(错)石的石头来打磨金属,让金属变得光滑。这种工艺技法就叫做“错”。而《史记·赵世家》记载,“翦发文身,错臂左衽”,文中的“错”则是涂画的意思。

所以在青铜器皿上错金银的工艺技法也有两种:镶嵌法和涂画法。

镶嵌法分四个步骤:一是在制作模板图案前刻好凹槽;二是在铸好的凹槽里刻浅槽,防止镶嵌的金银脱落;三是往槽里镶嵌金银丝或金银片;四是用厝石打磨,使金银组成的文字或图案与器物表面自然平滑,严密无缝。

错金工艺:金线嵌入刻好的槽中(引自网络)

涂画法(又称鎏金法)是把金银加汞融化成液体,涂画在青铜器表面形成图案,再烘烤器物使汞蒸发,完成错金银工艺。

错金银青铜器因其轻巧华丽,富有尊贵品味,成为汉代达官贵人生活或陪葬所钟爱的器皿。

青铜器上最为宝贵的还是其上面的铭文。朋友这款器皿通身图文均用银丝镶嵌法做成,盖顶有九个白色错银篆字,为:“客自只肸比作宝尊彝”,字迹清晰,古朴典雅。

其中,只:通“支”; 肸:音xi,散发,分散的意思; 比:通“频”;尊:通“樽”、“罇”,指古代酒器; 彝:又作工字头,亦为古代酒器。

整句译为今意即:“为客人自由频频取用而作的宝尊彝(酒器)。”

现代分酒用的大杯

“漢典網”亦称:尊、彝均为古代酒器,连用则为各类酒器的统称。因祭祀、朝聘、宴享之礼多用之,亦以泛指礼器。《周礼·春官·司尊彝》:“司尊彝,掌六尊六彝之位。”《国语·周语中》:“出其尊彝,陈其俎豆。” 韦昭 注:“尊、彝皆受酒之器也。”尊,一本作“ 樽 ”。《宋史·乐志八》:“载登坛阼,载酌尊彝。”

器物的用途明确了,如何定名呢?马未都先生认为,这种形制的器具应定名为“耳杯”。依“文物无名者,按后人定名;有名者,从其名”的原则,故定名为“汉代错银青铜耳杯”。

结合收藏细节可断,这是一只西汉皇亲国戚或宦官巨商宴请客人时用的酒器。可见当时迎宾礼仪之细:为防止下人摆放器皿有误,或客人使用不当,故专门在器皿的醒目位置作了说明。

古代喝酒用的杯子(爵)

这种酒器,类似我们今天酒席上放着的大酒杯。“包干制”,一人一大杯,放在每个人面前,然后倒入小杯,慢慢地喝,或“干杯”。大家各自“扫门前雪”,喝酒不硬劝,显得挺文明。

呵呵,看来这种喝酒“包干制”的办法远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就已存在,中国人的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了!